企业所得税月度和季度预缴税申报表中利润总额如何填写?

发布于 月季 2024-10-17
3个回答
  1. 匿名用户2023-11-07

    利润总额根据损益表中的累计利润总额填写。

  2. 匿名用户2023-11-06

    它是从年初到季度末的总累计利润。

  3. 匿名用户2023-11-05

    利润金额是 6 月份损益表中的年初至今金额。

    上海注册公司代理代理记账。

相关回答
  1. 3个回答2024-10-17

    纳税期限:纳税人填写的纳税期限为公历1月1日至纳税人所属月(季度)的最后一天。 >>>More

  2. 1个回答2024-10-17

    企业所得税月(季)预缴税申报表由甲类企业审核征收,乙类企业核查征收。 >>>More

  3. 1个回答2024-10-17

    2014年盈利元,也就是说可以补足2014年的亏损元,在第9行填写元。

  4. 4个回答2024-10-17

    1. 填写表格的说明。

    1.第2行“营业收入”:填写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收入,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按其会计制度填写收入。 >>>More

  5. 7个回答2024-10-17

    没关系,只要在最终结算的时候做对了,到时候就会有详细的报告。

  6. 2个回答2024-10-17

    “总收入”:

    填写当年累计的各项收入金额,即各项销售收入的总额。 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为收入的4%,因此应纳税额为销售收入的1% >>>More

  7. 1个回答2024-10-17

    1.企业所得税预缴分为月度和季度,但大多数是按季度预缴的。 须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其中,小规模纳税人均按季度计税。 >>>More

  8. 3个回答2024-10-17

    我们不必自己填写,税务部门的系统会自动填写。

  9. 3个回答2024-10-17

    如果第四行是亏损-100万元,下面基本不需要补,系统直接计算第九行-100万元,剩下的是0 >>>More

  10. 1个回答2024-10-17

    填写方法如下:

    1. 这张表。 适用于以稽核、征收方式申报企业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和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并按月(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的非居民纳税人。 >>>More

  11. 5个回答2024-10-17

    应纳税所得额和毛利(税前利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纳税所得额是税收概念,毛利是会计概念,两者不一定相等。 企业所得税是根据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征收的,而不是根据利润总额征收的。 >>>More

  12. 2个回答2024-10-17

    从账户中取出数字并填写,即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的总和。

  13. 2个回答2024-10-17

    1、季度所得税报告当期为当季度3个月的金额; 累计数为损益表的累计金额,即从1月份到本月的金额。 如果您在 10 月申报,则当前金额为 7 月至 9 月的金额,累计金额为 1 月至 9 月的金额。 >>>More

  14. 3个回答2024-10-17

    学位预扣税申报表(A类)第4行“总利润”修改为“实际利润”。 >>>More

  15. 2个回答2024-10-17

    总结。 亲爱的,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营业外收入如实填报,因为没有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不影响企业所得税申报表(A类)季度报表的填报,全部计入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 >>>More

  16. 1个回答2024-10-17

    只要在申报单上填写发票收入,就可以计算出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需要注意的是,您还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的优惠政策。

  17. 3个回答2024-10-17

    总利润与上述两条线无关。 直接填写-17000的总利润在第 4 栏中。

  18. 3个回答2024-10-17

    根据损益表数据,应填写企业所得税月(季)预缴申报表(A)。

  19. 1个回答2024-10-17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决算清缴管理办法》(国税发2009年第79号)规定,企业所得税决算清缴是指纳税人自纳税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或纳税年度终了之日起60日内计算当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终止实际经营的,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并按月或者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额。确定纳税年度应纳税额或应退税额,填写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提供税务机关要求的相关资料,结算年度企业所得税缴纳情况。

  20. 4个回答2024-10-17

    这个难度相当大,基本上没有这种可能,钱上交国库,很难归还。 虽然按照现行的会计法规和税收政策,多付钱就会退税,但这永远是昙花一现,空空如也。 但你可以试试。